分类:区块链技术/ /1350 阅读
2025年11月13日,日本防卫大臣小泉进次郎在国会质询中公开表示,为应对印太地区安全环境变化,日本“必须拥有核动力潜艇”,同时要全面更新海上自卫队现役潜艇的垂直导弹发射系统。
这位新任防卫大臣的言论,宛如一颗投入东亚平静水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波澜。
日本谋求核潜艇的举动,与其近期一系列军事安全动向相互呼应。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曾公然发表涉台露骨挑衅言论,暗示武力介入台海可能性。
结合这些动向,日本发展核潜艇的计划令人不得不怀疑:日方是否真的已同军国主义划清界限?日本政府是否真心坚持专守防卫和“无核三原则”?日本防卫省已经与川崎重工签订了一份价值108亿8941万7千日元(约5.02亿元人民币)的合同,用于研究和试制水中发射型垂直发射装置。
这一合同标志着日本正式启动专为海上自卫队潜艇设计的垂直导弹发射系统开发项目。
小泉进次郎为其激进主张寻找的“理由”是周边安全环境的变化。
他在11月6日接受东京放播电视台采访时指出:“当前局势已出现新变化,周边各国都在拥有核动力潜艇,我们不能再袖手旁观。
” 他特别提到,美国总统特朗普在10月底批准韩国自行建造核动力潜艇,这一决定让东京的防务界深受触动。
从技术层面看,日本确实具备一定的核潜艇发展基础。
日本现役的“大鲸”级和“苍龙”级常规潜艇排水量均超过4000吨,接近法国“红宝石”级核潜艇的吨位。
三菱重工等企业正在研发微型反应堆和小型模块化反应堆,为核潜艇提供潜在动力源。

日本防卫大臣小泉进次郎的核潜艇言论,不仅挑战了日本战后的和平宪法框架,也在试探地区国家的安全底线。
随着日本正式启动潜艇垂直发射系统研发,东亚安全格局正面临深刻变化。
国际社会有理由质疑:这个曾经给亚洲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国家,是否正在背离和平发展的承诺?日本谋求核潜艇的背后,隐藏着更大的军事野心。
日本计划为下一代潜艇配备垂直发射系统,以搭载射程超过1000公里的巡航导弹。
这些潜艇将承担“防区外防卫能力”的一部分任务,即可从敌方威胁范围外的远距离位置发起攻击。
更令人担忧的是,日本发展核潜艇可能引发的地区军备竞赛。
如果日本成功获得核潜艇,东亚地区的战略平衡将被打破,各国可能被迫加强自身海军力量,导致地区紧张局势进一步升级。
日本发展核潜艇之路充满荆棘。
法律层面,日本《原子能基本法》明确规定核能利用“仅限于和平目的”,发展军用核动力装置直接违背这一基本原则。
政治层面,日本长期奉行的“无核三原则”和“专守防卫”原则与核潜艇的进攻性属性严重冲突。
技术挑战同样不容小觑。
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曾建造“陆奥”号核动力货船,但刚服役就因核泄漏事故而被封存,表明日本在舰用核反应堆关键领域存在短板。

潜艇使用的小型军用核反应堆技术要求极高,日本目前尚未掌握相关技术。
小泉进次郎的言论并非孤例。
早在2025年9月,日本防卫省下设的“从根本上强化防卫力相关专家会议”就提交报告,声称为了强化“反击能力”,海上自卫队需为潜艇搭载可以发射远程导弹的舰载垂直发射系统。
该报告明确指出,这一系统的有效运用要求潜艇具备远距离且长时间潜航能力,因此有必要探索“下一代推进系统”。
小泉进次郎毫不掩饰地指出,韩国、澳大利亚都在积极推进核动力潜艇计划,一旦这些国家列装核潜艇,日本将在关键军事装备上大幅落后。
他警告说,尽管海上自卫队目前拥有22艘潜艇,但没有核潜艇这一缺陷将极大影响日本未来的远海作战能力。
日本政府对核潜艇的渴望在10月份进一步公开化。
当时,自民党与日本维新会在建立执政联盟的协议中,写入了要“推动配备VLS及下一代推进系统的潜艇政策”。
这一动向被普遍视为日本向核动力潜艇发展的政治信号。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11月14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对日方近期的军事安全动向感到严重关切。
林剑指出,日本政府高官声称不排除引进核潜艇,充分暴露了日方政策的重大负面转向,向国际社会释放出危险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