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科技照片/ /1289 阅读
舞蹈工作室竟是无证经营,假老师泛滥致多名儿童伤残——2025年6月下旬,央视财经调查栏目曝光的一则报道撕开了少儿舞蹈培训市场的遮羞布。
总台记者历时数月的暗访发现,一条从注册空壳公司到假师资、假考级、假比赛的完整造假链条已然形成,甚至滋生了藏身古玩城的造假窝点。
而预付资金被违规挪用、考级证书明码标价等乱象,更让这个本该培育艺术素养的行业沦为吞噬安全与信任的“黑洞。
瑜伽馆退课扣费30%,转课另收800元手续费安全底线:专业机构配备保护垫、限制高难动作;黑作坊则放任教师“自学成才”03 行业治理与资本反思,出路何在?穿透式监管:工商部门需识别“文艺创作”公司实质培训行为,教育部门动态更新黑白名单对比合规与违规机构的经营模式,差异显而易见:更触目惊心的是师资造假的地下产业链。
在郑州老城区一处地下古玩城,名为“河南踌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机构公然兜售假证书:预付费监管缺位、资质审核流于形式、安全标准模糊不清——这三重漏洞不补,舞蹈培训的千亿市场终将沦为吞噬童年安全的黑洞。
行业安全标准:明确不同年龄段训练规范,强制教师持双证(资格证+急救证)上岗素质教育不应是“带血”的生意!乱象背后的症结,在于资本对行业本质的扭曲。
素质类教育本是人力密集型行业,老师薪酬成本占比达50%-60%,但部分机构为快速扩张,将预收款挪作营销开支或新店投资,导致师资培养与安全投入严重不足。
违规作坊:用假奖杯装饰门面,超收学费达国家限额的3倍(规定单次≤5000元)800元办理高级舞蹈师资证,仅需身份证正反面照片考级与比赛则沦为暴利收割工具。
江西深涧文化公司作为官方备案考级承办方,竟教唆客户:交钱即可通过考级,监考官可“友情客串”这种模式下,课时费被快速消耗,预付款提前落入机构口袋,而家长捧回的奖杯不过是金钱堆砌的幻影。

这些假教师直接导致教学安全事故频发。
因无专业资质的教师强行压腿、下腰,已造成多名儿童脊椎损伤甚至瘫痪,但涉事机构往往以“工作室非培训机构”为由逃避责任。
中国舞蹈家协会的“绝版认证”证书,也能伪造得以假乱真根治乱象需三剂猛药:300元购买“艺术研究员”证书,无需任何舞蹈能力证明奖项名称由机构自定,定制“国际金奖”明码标价01 黑产链的畸形繁荣,谁在喂养?行业暴雷风险也在加剧。
2024年教培行业投诉量超7.2万件,秦汉胡同、中体威博等头部机构接连关停,家长追讨预付款时才发现,机构账户早已被掏空。
资金池透明化:建立第三方托管账户,按课时划拨费用,阻断挪用通道密集组织大赛集训,30%报名费作为机构回扣消费者何女士购课后一节课未上,申请退款反被踢出课程群预付资金监管形同虚设更是行业的顽疾。
2025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预付消费新规,明确禁止“概不退款”等霸王条款。
但记者走访成都市场发现:02 监管失效与维权困局,家长如何破局?当深圳一名6岁女孩因下腰训练不当导致终身瘫痪,其父母在法庭上质问机构负责人:“你们招聘老师时查过证书真伪吗?”此刻,答案早已写在行业痼疾中。
“只要没人举报,无证办学最安全”——成都金堂县某违规机构负责人的直言,揭穿了地方监管的尴尬。

当地12家舞蹈培训机构中,仅2家考级时正规备案,其余均通过挂靠资质或伪造证件长期运营。
合规机构:公示办学许可证、教师资质、收费明细面对取证难、退费难、追责难的三重困境,法律人士指出破局关键:签订书面合同时拒绝“不退费”条款;选择月卡、季卡等短期产品;留存合同、转账记录等证据,对卷款跑路者立即报案。
深圳某舞蹈教室的镜面上,一行红色标语异常醒目:“教孩子一年,想孩子十年”。
当教育初心让位于资本速成,安全便成为最先被舍弃的代价。
“舞蹈工作室”的金字招牌下,暗藏的是监管的致命漏洞。
记者调查发现,大量机构通过注册“有限公司”而非培训机构,在营业执照上标注“文艺创作”“健身项目”等模糊经营范围,刻意规避“培训”“教育”等敏感字眼。
例如郑州市JD街舞工作室,其执照仅显示健身服务,却堂而皇之招收少儿学员。
舞蹈机构私教课宣称“不可退”,仅允诺免费转卡当舞蹈班变成“伤残班”,我们该如何保护孩子的翅膀?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或经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