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索”揭示黑洞在宇宙线起源作用-腾讯网

分类:软件工程就业/ /1450 阅读

2025年11月16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发布一项震撼科学界的成果:依托位于四川稻城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LHAASO),科学家首次确认银河系内的黑洞系统是高能宇宙线的重要起源地。



这一发现不仅揭开了困扰人类近70年的谜题——宇宙线能谱中“膝”结构的成因,更重新定义了我们对宇宙极端能量来源的认知。


可以预见,随着更多微类星体被识别,宇宙线的完整起源图谱将逐步清晰。


而这一次,中国站在了揭示宇宙极端物理规律的最前沿。


黑洞不再是遥远而神秘的吞噬者,它们也是宇宙中最强大的能量引擎,塑造着星系的演化,也悄然影响着我们对自然极限的理解。


这些喷流如同宇宙中的巨型粒子加速器,能将质子加速至拍电子伏甚至更高能量。


以SS 433为例,这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微类星体,位于距地球约1.8万光年的超新星遗迹W50中心。


它的黑洞每13天绕伴星一周,喷流以26%光速持续喷出,塑造了“海牛星云”的奇特外形。


拉索观测到其周围存在超高能伽马射线,能量超过1PeV,正是被加速的高能质子与星际物质碰撞的产物。


另一个关键案例是V4641 Sgr,其黑洞喷流几乎正对地球,使观测信号更强。


拉索在此方向探测到高达0.8PeV的伽马射线,意味着其父辈质子能量超过10PeV。


这两个系统的共同特征表明,微类星体并非偶然现象,而是银河系内普遍存在的“超级加速器”。


它们的能量输出极为惊人——SS 433每秒释放约10³²焦耳能量,相当于每秒有400万亿颗“沙皇氢弹”同时爆炸。



若将这一能量集中于地球,不到一秒便可将其彻底汽化。


相比之下,太阳每秒释放的能量约为3.8×10²⁶焦耳,仅为SS 433的约1/2600。


这意味着,这个遥远黑洞的喷流,比整个太阳系的恒星加起来还要明亮两千多倍。


这种极端能量机制,正是传统超新星遗迹无法企及的。


因此,“拉索”的观测直接证明:微类星体才是宇宙线“膝”以上能段的主要贡献者,而超新星遗迹可能仅主导较低能量部分。


对公众而言,这项研究或许遥远,但它揭示的是我们所处宇宙的基本图景:在银河系深处,黑洞与恒星的共舞正持续释放着远超人类想象的能量。


这些粒子穿越星际空间,最终抵达地球,成为科学家解码宇宙奥秘的信使。


未来,“拉索”将与规划中的南半球观测站SWGO形成全球协同网络,实现全天候巡天。


同时,其数据已用于暗物质搜寻、量子引力效应检验等前沿探索。


“拉索”的突破在于,它首次在地面上精确分离出高纯度的宇宙线质子样本,并发现“膝”附近存在一个超出预期的“高能组分”。


更关键的是,这些高能粒子的分布与银河系内五个微类星体的位置高度吻合。


微类星体,是一种由恒星级黑洞与伴星组成的双星系统。



黑洞凭借强大引力,从伴星吸积物质,形成高速旋转的吸积盘。


部分物质未落入黑洞,反而被强磁场和极端引力沿自转轴方向喷射而出,形成接近光速的相对论性喷流。


这一发现的影响深远。


它不仅解决了宇宙线起源的核心难题,也标志着我国在高能天体物理领域实现从追赶到引领的跨越。


“拉索”作为全球最灵敏的超高能伽马射线探测装置,其成功运行体现了中国在大科学工程上的自主创新能力。


团队中青年科研人员占比超六成,多项核心技术实现国产化,仅用四年便建成世界最大宇宙线观测阵列,被誉为“中国速度”的典范。


所谓宇宙线,是不断从太空轰击地球大气的高能粒子,其中约90%为质子。


自1912年被发现以来,它们的来源始终是天体物理学的一大悬案。


尤其在能量约为3拍电子伏(3PeV)处,宇宙线能谱出现明显拐折,形似“膝盖”,被称为“膝”结构。


过去普遍认为,这是超新星遗迹加速能力的极限所致。


然而,长期观测并未发现足够证据支持这一假说。


最新更新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必应地图 | 360地图 | 搜狗地图 | 神马爬虫| 蜀ICP备2025122018号-10

灵犀智能防火墙提供:前馈神经网络(Feedforward Neural Network),教育科技,母女姐妹淘/自然语言处理应用/特征提取理论,无极数据NICE/娱乐互动聊天机器人/Beta-VAE,提供全网热播:嵌入式系统:在设备中嵌入计算能力,使其能够处理数据和执行任务。,防火墙-灵犀智能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