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区块链技术/ /983 阅读
湖南株洲那位老人的遭遇,看得人心里发堵。
一个插着氧气管、半身不遂的病人,被家人用担架抬到农业银行门口,就为了取个钱,结果因为“必须本人到场”的规定,在银行门口咽了气。
这哪是办业务,分明是拿制度当刀,活活把人“砍”死了。
三、该改改了!让制度给生命让路对咱们普通人来说,也得留个心眼:家里有老人的,提前办好委托书、应急账户,别等要用钱了才着急。
遇到银行刁难,别忍气吞声,打投诉电话、找媒体曝光,合法权益就得自己争取。
第二,监管部门得下狠手,把 “服务特殊人群” 纳入银行考核,要是哪个网点再发生这种事,直接处罚,甚至停掉部分业务。
银行还得配移动服务车,接到需求 24 小时内上门,别让老人病人来回折腾。
二、这种冷漠不是个例,是银行系统的 “老毛病”银行柜员翻来覆去就一句话:“必须本人来”,跟中了邪似的。
家属带着身份证、病历、诊断书,能证明身份的材料全带齐了,银行却装看不见。

银保监会早就说了,对重病患者可以上门核实,但银行宁可看着老人在大太阳底下晒两个小时,也不愿通融半步。
说白了,他们心里想的是 “少担责任”—— 万一让家属代办出了事,责任算谁的?可他们忘了,人都快不行了,还死守着 “人脸识别”“密码验证” 这些死规矩,这不就是 “活人被死流程逼死” 吗?老人的死,给所有银行敲响了警钟: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不能为了怕担责任,就把活人拒之门外。
银行的摄像头能识别谁是“可疑人员”,却识别不了谁需要救命,这不是技术问题,是人心坏了。
我们不需要冷冰冰的 “人脸识别”,需要的是 “人心换人心”—— 制度可以严,但不能没温度。
让规矩给生命让路,这是银行该有的底线,也是社会该有的良心。
一、规矩比人命大?银行把流程变成了 “杀人工具”其实这些年,类似的事没少发生:山东有卧床老人被抬去银行,陕西有储户因为银行拖延丢了存款…… 问题出在哪儿?首先是规定太死板,《储蓄管理条例》没说清楚重病患者怎么代办,基层银行就抓住 “必须本人到场” 不放,反正按规矩办事,出错了不用担责。
其次,银行培训也有问题,员工遇到特殊情况只会 “照本宣科”,连基本的人情味都没了。

还有,上面说的和下面做的不一样,总行说 “家属能代办”,网点却说 “不行”,最后吃亏的还是老百姓。
更让人寒心的是,老人去世后两小时,银行就把手续办好了。
合着在他们眼里,活人不如死人 “好说话”?监控明明拍到老人被抬进来,系统却跟死机了一样,只会重复 “无法识别”,半点应急措施都没有。
这哪是服务客户,分明是拿制度当借口,把人往外推。
这事不能就这么算了,银行必须改。
第一,得有 “救命通道”:只要家属能拿出医院开的病危证明,银行就得先让人取钱,后面再补手续。
日本有些银行就做得不错,他们和医院联网,看到病人确实病重,先开通权限,事后再核实。
咱们完全可以学这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