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免费网站建设/ /1465 阅读
两轮投票、31个罢免案,结果一个都没成,这样的数字像一记冷水浇在岛内政治圈的头上。
罢免全败,绿营内部本该静下来找原因,却在台北一夜之间火药味四起:有人请辞,有人开炮,有人死拽不放。
谁来扛这口锅,谁又在躲?更关键的是,这场权力拉扯会不会继续消耗民生、继续撕裂社会?表面是人事风波,背后是路线与利益的较量。
问题来了,接下来是止血,还是继续内耗到失血?这时,各派系的声音开始顶牛。
“新潮流系”的段宜康讲重话,“没有哪个人无可替代”,矛头不言自明。
苏贞昌的女儿苏巧慧却反其道而行,说柯建铭“无可替代”。
有人顺势提她接干事长,结果风声一出,传位之争的味道更浓。
表面是讨论人选,实则在算派系出牌的得失。
越到这一步,越看出“低潮”的真义:声音被压下去了,但解决问题的钥匙不见了。
反方意见也越发尖锐:蓝营“立委”陈玉珍回忆预算协商,柯建铭霸麦近50分钟,还发生挥拐杖伤人的场面,连自家人吴思瑶都被波及,她怒斥“立法院被变成格斗场”。
在普通人眼里,这不是谁赢了个会内辩论,而是政治变成了“自嗨”,把公共议题甩在身后。
风暴眼里最安静,周边的风却越刮越大。
剧情突然反转的点在动机。
过去大家以为是输掉罢免后的权责归属之争,结果吴子嘉一句“保地盘”把话挑明:柯建铭在“立法院”经营了近32年,手里握着党团资源、工程、人事等话语权,这不是普通的座位,这是生意场与权力场。
一旦下台,影响力断崖式下滑,过去的“猫腻”可能被翻账。
难怪他死拽吴思瑶,这不是单纯的感情牌,而是杠杆。
一端是赖清德的嫡系,一端是自己的去留,只要扛住这条线,就能继续“有效运作”。
一边是“该负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一边是“我不走”的声音硬得像石头。
民进党团总召柯建铭,在罢免案全盘皆输之后,面对干事长吴思瑶与书记长陈培瑜的去留表态,选择“全部慰留”,还放话任期做到明年。
外界质疑冲上天:你让别人负责,你自己为何例外?更微妙的是,柯建铭一天到晚打电话劝吴思瑶留下,因为她是赖清德的嫡系。
只要这根“顶梁柱”站着,他就能说党团核心没意见,自己自然不用走。

可吴思瑶话里带刺,说要“注入新血”。
她到底会不会成为那块挡箭牌?一时看不清。
标题里说到“权力与问责”,你更在意哪一个?按支持者的说法,稳定压倒一切,老将留任才能把摊子收回来;按反对者的说法,不问责就没有明天,越拖越失民心。
可如果“稳定”只是保一个人的位置,那还值不值得?如果“问责”会换来更大的内斗,那又该不该?你觉得此时此刻,岛内该先停战修补,还是先清算立规矩?欢迎把想法写下来,一起掰扯明白。
对大陆读者来说,岛内这场风波有两点价值:其一,治理能力就是竞争力。
政治内耗拖慢救灾、拖慢预算、拖慢产业升级,地区风险随之上升,供应链“用脚投票”。
其二,岛内政治操作越向对抗倾斜,越会外溢到两岸互动的风险定价上,资本会更谨慎,产业会更分散。
表面平静,是因为大船在慢慢改道;真正的浪,在船底。
先看时间线。
罢免全败当晚,民进党团里有人立刻松口请辞,有人沉默观察,也有人转火对内开战。
郭国文、林淑芬等“立委”炮口对准柯建铭,认为这场动员本就不该如此操弄,结果变成自伤。
此时,柯建铭回以“慰留”,再补一句“任期一年,做到明年”,把问题往后推。
接着就出现了派系暗涌。
吴思瑶的态度成了焦点:她是赖的直系,留与不留,意味着赖清德在党团内的支点稳不稳。
岛内媒体与网民给这波操作取了个刺耳的标签,把柯建铭、曹兴诚、沈伯洋并称“祸台三人组”。
街头巷尾的反应更直接:百姓不关心谁赢嘴仗,就想问一句,资源被消耗了,社会被撕裂了,谁来赔?从议场到社交平台,这场风波越闹越像一部宫斗剧,剧情紧凑,却离民生越来越远。
直说了吧,这场戏最妙的地方在“责任传球”。
输了选战怪天气,罢免全败怪运气,人事风波怪误会,反正就是不怪自己。
有人说“无可替代”,这话听着像夸,细想像是讽:如果真无可替代,怎么会把议场变成拳击台,把协商变成独角戏?硬要说优点,那就是脸皮厚、扛得住风浪,可问题来了,扛的是风浪,还是位置?嘴上喊团结,脚下在挖坑;嘴上说民生,手里在算派系。
矛盾点就在这:要民意还是要面子,要问责还是要位子。

假装夸一句“真有担当”,其实是在提醒——担当不是护住椅子,而是认错改正。
看上去风浪在表面压住了:高层试图把火控在“人事沟通”层面,党团口径往“团结”靠拢,会议照开、流程照走。
假性平静之下,暗流更急。
《美丽岛电子报》董事长吴子嘉抛出重磅,直言“民进党完蛋了”,并点名柯建铭在党内四处点火:骂王世坚“偷录音给媒体”,又说王定宇“与蓝营唱和”,气氛被他搅得天翻地覆。
更扎眼的,是党内“潜规则”被撕开——过去中常会前先派系协调、再上会,如今当着赖清德的面吵到飞起,台面下的默契没了。
火药味在另一头被引爆。
王世坚把一包卫生纸摆上中常会,当众相赠,话里直白到骨子里:“敢作敢当,知所进退。
”他还说如果赖清德继续坚持“剩下的罢免案要撑到最后一刻”,那卫生纸该送赖自己,因为资源耗费、救灾不力,谁该道歉一目了然。
这一幕像是在党主席面前“拉横幅”,不只是吐槽,更是公开的路线质问——到底是继续政治动员,还是刹车回头?先是派系互顶,后是直指高层,前文埋下的伏笔——“挡箭牌”和“保地盘”——在此刻一起爆炸,矛盾被推到顶点。
风头过后,台面话术又回到“理性沟通”。
会还得开,案还得审,岛内的政治电视节目开始讨论“冷处理”。
看起来是平息了,实则更大的危机才露头。
第一重,是信任的坍塌。
罢免全败,意味着民意不买账,操盘方却拒绝承担,从体制内到体制外,信任缺口被扯开。
第二重,是议题的错位。
越吵权力,越远民生。
高关税问题摆在外部,产业链压力压在岛内,台积电成为政治话语里的筹码,一旦政策上继续对外“无原则退让”,产业和就业就是买单的人。
第三重,是路线分歧深化。
“抗中保台”口号在选战里有用,但在经济下行、灾后治理吃紧时,基层更关心菜价、电费、工资。
一个要政治动员,一个要民生优先,火虽压住了,火种却蔓延得更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