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大学保安将脚伸进食堂米锅搅动_优酷

分类:小程序应用/ /982 阅读

望乡愁/故事连载这个帐算起来有点绕人【注:方言,费脑筋,不好算账的意思】,连陈余年也算不利索了,因为这时候1斤的换算重量为16两进位制的。



高大爷说,每道山芋行子都要堆成底宽1尺8寸、上口宽7寸、高度1尺的大小尺度。


两道山芋行中间留有一条7寸宽6寸深的墒沟,既能够走人,又便于排水。


一座新崭崭的人字形草庐,沿着子午线的方位布局,坐落在稳固的地基上。


这间草庐用三架“▲”的排山【注:用木料组装成的架体代替山墙】,将草庐内部间隔成两小间,南山墙留门北山墙留窗,东西两侧的斜屋面从屋脊一直坡到地面去。


“嘁,瞧两个小把戏这丁个【注:方言,丁点儿的意思】出息,就跟妇道人家似的。


”高大爷瞥了二人一眼,打趣地说道。


陈余年看着正在山芋地里弯腰拔草的高大婶,又拍拍脚上的布鞋,对郭仲感慨地说:“这些本该是爹娘为小子们操心的事情啊。


”现在是枯水季节,野鸭塘里齐腰深的河水早就被耗去了十之八九,只剩下六七处较深的汪塘中还有膝盖深的浑水。


河床大都已干涸现底,裂隙纵横的青黑色淤泥上,覆盖着老厚一层水生植物的枯藤朽叶。


我住在日月星辰的光明里郭仲应声回答:“我先上。


”陈余年和高大爷抬着木耙走进田头。


唉,也难怪,郭仲和陈余年两个小子,那时还没出现呢!对新栽插的山芋苗浇灌活根水的任务,自然就落到了郭仲陈余年二人的肩上。


天上的白云在慢悠悠地飘,田野的微风在轻柔地吹,空气里萦绕着泥土的馥郁,还有那即将成熟的大豆玉米,也飘散出丝丝的香……每当太阳落山的时候,郭仲二人都要到北面的野鸭塘边担水,一根扁担下面系着两只盛满了水的水量子,将近五十斤【注:十六两进位制】重量,真的很沉重。


加上路程较远,一个来回下来,确实不轻松!郭仲二人踏进柴门,齐齐地对灶房后面拉风箱的高婶喊一声“高婶”,再搬了桌凳走出门外,安静地坐在桌子旁,低头喝着清甜的井水。


“猪皮狗骨,一宿二日,皮肉就不疼哩。


哈,别打人!这话是高大爷说的。


罢了罢了,赶紧去拢山芋行子,活儿做一点就少一点。


”说罢,陈余年笑嘻嘻的站起身,拿着铅锄【注:方言,是铁锄头的通俗称谓】朝山芋地里走去。


但是,郭仲想明白了一些道理,那就是“把牛拴在桩上,就算是不做活,牛照样会慢慢的老去。


”“种瓜才能得瓜,种豆才能得豆。


”人要是怕出力流汗的话,那就只有忍饥受冻。


郭仲和陈余年二人被夸奖的脸都红了,赶紧放下碗筷站起身,辞别了高大爷夫妻后,走出土坯房,一前一后地朝秸秆堆子那边走去。


高大爷接过话茬,道:“是的呢,再不用钻草堆打地铺啦!”一边说一边从裤袋里掏出一把铜制的插锁,递交到陈余年手上。


直惹得郭仲爆笑不止……【本章已完结,第四章待续】天蒙蒙亮,高大爷两口子就赶往高婶子的娘家,想要去兑换些麦种回来。


高婶娘家住在东南边的小管庄,离这儿有15里路的脚程。


娘家人姓管,老父母健在,有哥哥嫂子和他们的一双儿女,还有个未出门的小姑子,全家共7口人。


望着被打扫得宽敞整洁的空间和地面,高婶子喜滋滋地说:“真勤快!打扫得干干净净,敞亮得很。


这下好哩,两个小人有棚子住了。


”这活像是一幅恬静的农家安居图哩!直看得郭仲二人都有点愣神了。


是啊,钻在麦秸秆堆子里过夜的日子,终于要成为过去了。


他两人的心里自是充满了说不出来的快乐!第三章在“日字形”空水沟网中间水沟的北边,郭仲独自站在田间,正扳着手指合计着田亩的大小。


依照陈余年教给的算法,田亩的东西宽度为15丈,从南到北的田亩长度为16丈。


如果15丈宽4丈长的地块算作1亩地的话,那么4个4丈长的地块就相当于4亩地。


“唉,只怨我俩个一下子冒出来,任是谁也得慌了手脚。


就由着高大爷做主吧,我们一边耙地一边歇息好哩。


”郭仲说罢,抬起头对着喉咙猛灌了一口凉白开。


这可是普通的农人家能拿得出手的重礼!高大爷他们已经到家了。


山芋地 图片源自于网络陈余年嘴里叽里咕噜的算道:“1丈等于10尺,山芋行子加墒沟宽2尺5寸,正好堆4条。


15丈就是60条,再减掉埂边的两条水沟,不就是59条嘛。


”还剩下一亩多地,到明儿个正午,应该就蹚完了。


再整个的蹚平一遍,就能播撒麦种了!郭仲和陈余年二人拖拉着木耙,像模像样地继续耙地。


铅青色的土地播撒麦种 图片源自于网络草庐 图片源自于网络——野鸭塘的名字便由此得来。


“啪嗒”一声,竹篮里另一条草鱼用力地跃起,一头扎进水中,激溅起的水花砰得陈余年满头满脸。


又一个平常而辛劳的日子,就这样度过去了。


颜色鲜艳的玉米须 图片源自于网络水井是高大爷自己开挖的,就在门前的打谷场边上,有6尺深。


水井的口部没有井台,四周用竹篱笆隔离开来,防止家禽跑进去污染了水质。


“嗯呢。


”陈余年嗓门亮亮的答应着,挑起水量子打水去了。


看见高大爷他们走进门来,郭仲二人赶紧从凳子上站起身,接过高大爷手中的床铺板和竹席,把它们轻轻地挨在北山墙上。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四季耕耘四季收获。


——这文绉绉的书上话,郭仲是说不出来的。


高婶子忍不住夸奖了一句:“他俩个伢子懂事的很!”就这样,他们三个一边培土,一边在碎土上不停地踩踏跳跺着,直到培土的高度达到了和高大爷家地基高度相一致的时候,才算是扎实地打成了地基。


吃晚饭的时候,高大爷一边扒拉着碗里的地瓜干,一边对围坐在小方桌边吃饭的郭仲二人说:“明天我跟你高婶两个去采山芋秧子【注:从正在生长的山芋藤蔓上,把比较茁壮的带叶藤苗剪成筷子的长短,插种入土里以后容易成活】,准备插种了。


你们两个还是堆山芋行子,悠着点做,别弄伤了手脚。


”可怜了高婶子,昨儿个下半晌围绕着石磨盘转了半天,又是筛又是箩的,好不容易才研磨出来几斤精细粉白的小麦面。


另外,又外加上8个家鸡下的土鸡蛋。


高大爷悠悠地开口说:“该个【方言:今儿个的意思】去你们婶子的娘家,找了好几户才凑来20多斤麦种,我前脚又去东边的王老蔫家换了八九斤麦种回来。


还差30斤,再凑不齐70斤了。


为今之计,只好拿家里干瘪的小麦代替饱满的籽种,先凑合着种下去。


”微风吹动着苞谷枯黄的叶片儿,在脸上轻轻地摩挲着,稀痒稀痒的。


“也不卸下肩上的担子,发什么呆呢?把屋里的板凳桌子搬出来坐。


”高大爷看着他俩个说道。


按照这样的势头下去,高大爷和高婶子,再加上郭仲陈余年,四个人一天忙活下来,至少能堆筑12条山芋行子,再有三四天时间,剩下的山芋行子也就能全部忙活完了。


现在,田地经木耙整个地蹚平一遍后已平坦了很多,加之大块的土疙瘩也被破碎的差不多了,所以接下来,这第二遍耙地蹚平的活儿自然是轻松了很多。


趁着地里隔夜的露水未干,正好播撒籽种,麦种早一天吸足了水份就能早一天的发芽。


只见他把丈长的竹竿没入水中,双手攥住竹竿中央,然后弯下腰去,推动竹竿迅猛地往前赶,从东到西,再由西至东,一连折腾了两个来回,这才停歇下来。


一柄16两进位制的木质杆秤放在一只小号笆斗上,41斤籽种被均分成了三份,每一份重量都是接近13斤11两。


高大爷领着郭仲二人,在自家土坯房北面靠近南瓜地的旁边,先是顺着正南的方位找准了南北向的中心线,再用细麻绳沿着中心线的四周一框,就圈好了一块地。


地块不大,南北长度为1丈6尺、东西是1丈2尺宽。


郭仲左脚立地,右脚翘在铁锨拐上,双手高过头顶紧握住锨炳的尾端。


从后面看那架势,活像一个人手里正紧抓一根竿子,在用力地往上攀爬着。


其实不然,他的腰背实在是酸胀的厉害,正在做拉伸腰背的动作。


灶房里传来高婶子拉动风箱的“呼呼”声,屋顶烟囱上升起一股股蓝白相间的袅袅炊烟。


“嗯,我早就晓得哩。


要不就明儿个把野鸭塘里的水空了,割芦柴,顺便把鱼虾也逮了?”高大爷用探询的眼神望向高婶子。


高大爷胸有成竹的很,他手指着一个约三间坯房大小的水塘,对郭仲二人说:“没在这种河塘里抓过鱼吗?这就是你们高婶说的那个泛起一大蓬水花的水塘,看我下去赶鱼。


”说罢,便挽起裤管精赤着脚掌,手攥着一根粗长的毛竹竿往塘边走去,淤泥上留下一串深浅不一的脚印。


郭仲一边开挖修筑着山芋行子,一边小声地对陈余年说:“小年你会算账,算算这15丈宽的田亩,能筑成多少道山芋行子?”郭仲煞恨恨地咒骂着:“疼得我身子骨都散架子了!这倒霉的土疙瘩跟沙土地就是不一样,全是一坨一坨的黏在铁锨上面,重的要命。



要是在沙土地里堆山芋圩子【注:山芋行子也称作山芋圩子】,透酥透酥的沙土,用小铅锄划拉划拉就堆出来一道圩子了。


”“晚了,都歇息吧。


”高大爷看着他俩个神气活现的样子,乐呵呵地说。


皆因为新筑的山芋行子上的土壤太干燥了,一水量子的水只能够浇灌三到四株的苗棵。


看着那水眨眼之间便耗到土里去,再听土壤在吸水时发出的“滋滋”声,真的让人心里发虚。


薄暮的霞彩透过秋叶斑驳的树梢,宁静地照耀在土坯房前面的打谷场上;野鸭塘,在苞谷地的北头,占地约两亩,是由很多不规则的低洼之地自然连成的一片河塘。


01田地里的那些事儿长方形的木耙长度5尺,耙框下装有两排密匝匝的耙齿钉,齿钉入土4寸深。


绿油油的麦苗 图片源自于网络还剩下少量未耕翻的麦田,在栽种山芋的空隙时间里已经犁耕完成,就连泥土里的草根也都被清理的干干净净。


经过几天的风吹日晒,铅青色的鲜土变成了灰黄的颜色,土质也变得松软了,用脚尖轻轻地一拨弄,就沙簌簌的碎裂开来。


日影渐渐地西斜,三个人收拾好农具,望着被木耙蹚过后变得较为平坦的土地,心下安顿了许多。


高婶子点头,道:“明儿个是双日子,适宜安床落铺。


两个小人搬新家了,明晚煮鱼炸虾,在鱼锅上贴一圈锅贴,有吃有喝的,热热闹闹图个吉利!”“荒年饿不死勤劳的人!只要你不怕吃苦肯动头脑,一年四季都有得收成。


哪怕是在隆冬的寒冷天,也能收获到很多的食物,比如:那些冬令的蔬菜、遗落在地里的果实、浅水塘里的野菱河藕、野茨菇野孛荠、还有鱼虾等等,这些都是能够活人的吃食呀!”第四天早晨,郭仲和陈余年二人跑去山芋地里一看,前两天栽插下去的山芋苗子已经成活了。


冒在土壤上面的苗株挺直地站立着,那脆嫩的枝叶上面挂满了晶莹的露珠,绿叶在晨风中轻轻摇曳着。


我住在风霜雨雪的季节里郭仲看着陈余年,陈余年看着郭仲,想起了这些天晚上的付出的劳累,两个人心里都装满了难以言说的况味!之前,郭仲一直绕不清4亩地是怎么算计出来的。


“这下好了,终于绕明白这个帐了!”郭仲欢喜得叫出声来。


回头看看,幸好小年不在,要是给他听到,那可就难为情了。


高婶子赶紧呵斥住高大爷,道:“还敢促狭?两个小人这是心里头欢喜的。


别听高大爷胡咧咧!”高大爷打定好主意了,饱满的籽种播撒3亩地,还剩下1亩地的籽种就用家里干瘪的小麦代替,重量增加到20斤。


当对面屋坡上的秸秆也被披盖到屋脊位置后,两侧屋面上的秸秆顶部便同时在屋脊处交汇了。


这时候,同样需要利用黏稠且烂熟透了的泥浆,将交汇处的秸秆梢有机的粘黏在一起。


一霎时,河水被竹竿搅动得喧腾起来,平静的水面发出“嚯嚯”的声响,浪花激溅,半尺多高的波浪滔滔地向前漫卷。


竹竿所过之处,浑黄的河水中漩涡翻卷,泡沫升腾,鱼跃虾跳,此起彼落,经久不息!陈余年打出一个“嘘”的手势,道:“嘁!哪能收这么多?天气转凉后,落一场秋霜,叶子一蔫巴,山芋就不怎么肯长了。


”玉米地里间种黄豆 图片源自于网络两个人终于消闲下来,便坐在小板凳上歇息。


也不说话,像一对傻瓜似的,就那么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脸上却漾开了掩不住的笑意。


你会在苦难和忧患中死去吗?“高大爷,你去抽一锅旱烟,我跟小年再蹚它两圈。


”郭仲对高大爷说道。


这不,高婶子又叫高大爷砍伐野树去了,说是要提前预备好搭棚子用的木料。


有了昨天的经验,郭仲和陈余年两个心里有素了。


等地里隔夜的湿气被太阳光蒸发了,就熟练地背起牵引绳,一步一个脚印地耙起地来。


期间,两个人还学着高大爷那样,把木耙后面微大块的土坷垃用铁锨破碎了,然后再接着耙地。


在郭仲和陈余年的脚下,一根12丈长的细麻绳被绷得笔直,牢牢地扣系在南北头田埂上面的木桩上。


他二人手里各操着一把铁锨,正顺着绳索的方向,在重复的堆拢着山芋行子。


高婶子的这一番话,直将郭仲和陈余年二人感动得连眼圈儿都红了。


等到秸秆草隙里的黏结泥浆干结了以后,可以去人到屋盖上,用细密的铁耙钩梳篦掉秸秆上面吸潮且易于腐朽的细碎草屑。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


农人们打开自家御寒的地窖,揭去暖融融的稻草,从稻草的夹层里取出山芋,这些越冬的山芋已经在地窖里封存了五个月。


因为寒冷,有一些山芋被冻烂了,而那些保存完好的山芋,就被当作种子培植在苗圃里。


就这样,他二人死撑活挨地苦熬到半夜,人累得虚脱了不说,就连半丝说话的气力都没有了!苗圃的大小,通常依照实际的种植面积而定。


等到秋收以后,农人们就会将苗圃中的藤苗移植到大田里。


而苗圃里富余的少量藤苗,十之八九都将成为牲口嘴里的饲料。


对郭仲和陈余年二人而言,从前也确曾有过几回在水沟边钓鱼或抓鱼的经历,那不过是出乎于少年人偶尔兴起的玩趣罢了。


像这样煞有介事地在河塘里抓鱼,却是他俩破天荒的第一次,心下不免滋生出几分忐忑。


高婶子怀里的“小把戏”用力地蹬着小脚,嘴里发出蛮叽咯喽【注:本地方言,与咿咿呀呀同义。


】的声音,还朝陈余年伸出两只胖嘟嘟的小手。


最底层的秸秆披盖完后,即用染过桐油的细麻绳和下面的椽架捆绑固定,还需在秸秆上端涂抹一层黏稠且烂熟的泥浆,再披盖二层的秸秆;二层秸秆的下端预留5寸熨帖的披压在底层秸秆上端,通过黏稠且烂熟的泥浆相粘黏,使上下两层秸秆北黏合成一片有机的整体。


“啊,这么多!能收成到两千多斤山芋哩。


”郭仲激动地叫了起来。


——词作原创于2023年5约2日当他俩把墒沟里挖出的鲜土堆到山芋行上面,并将山芋行顶端两侧多余的粘土铲除掉,重新翻盖到行顶上,再着力地拍打密实以后,正好能满足高大爷提出来的尺寸要求。


两个人牵引着木耙,手停脚不歇地直蹚到傍晚,这才收拾了套扣绳以及锹、掀、水量子等一应农具,抬着它们悠悠逛逛地往回赶,一直回到了土坯房门口。


昨天,为了不让雨水从秸秆坡底与地面的交界处渗透进屋,他俩在内墙根四周,用烂泥掺和着麦壳皮儿,垒筑起一道平直光洁的土坎;接着,二人又将干裂的地面湿润后撒上了许多的麦壳皮儿,手持着木榔头对着地面使劲底地夯实。


这样的地面在干结以后,不仅坚实耐磨还不起尘土,真可谓下足了功夫。


他在时间的拿捏上偏偏又是那么的准巧,每一把籽种撒出去的时间,刚好够他的脚迈出去两小步,接着再撒出第二把种子,再向前迈出去两小步。


而迈出去的每一步既不显得局促,又不带一分的拖沓。


郭仲用手背揉着眼睛,望着高大爷两口子笑言道:“欢喜欢喜,不怪高大爷!”郭仲默默地站起身,脑子里充满了这些令人开窍的悟想。


之前那个浑浑噩噩的少年,仿佛就从这一刻开始,参透了很多很多!陈余年和郭仲相对着看一眼,站起身来对高大爷恭敬地说道:“高大爷,都是小子们不好,给您儿个家里添增了日子的苦累……”清冽水的河流从胎毛到黄发高大爷用古怪的眼神上下打量郭仲,就好像发现了啥稀奇的玩意儿一样,道:“呦呵,没看出来,小子还蛮邪乎!那行,我便听你的!”然后依葫芦画瓢,再披盖第三层第四层的麦秸秆,一直披盖到屋脊处为止。


三个人站在野鸭塘南岸的刺槐下,凝神打量着河里的那些水塘。


在他们脚下,十几件各不相同的器具被横七竖八的摆放了一地,例如:铁锹木锹、柳框和竹篮子、水量子以及长柄的水舀子、葫篓及渔箌【注:同罩,竹制品编织而成的圆柱体捕鱼器,下口较大而敞开,上口较小且用绳网遮挡。


】、笆斗和木盆,等等。


陈余年坐在铅锄柄上,手里端了大半瓢水,对着张大的喉咙里“咕嘟咕嘟”地一顿猛灌。


“哎呦娘呀,又渴又热,真想钻到水里去凉快凉快!”他用衣角死命地揩着从头脸上不停冒出的汗水。


……新栽插的藤苗娇气的很,哪怕是浇灌“活根水”,时间也要选择在阴凉天气,或者等到太阳下山了以后才能浇灌。


因为在大太阳的天气里土壤的温度较高,浇水的时候反倒是容易烫伤了藤苗。


三个人连忙七手八脚地对木耙齿作了一番清理。


陈余年点头说:“嗯,确是麻头皮子的事情。


可把高大爷高婶子为难坏了!”这一幕情景,直看得郭仲和陈余年二人心痒难禁,于匆忙间脱下长裤,飞快地提起竹篮往水塘里冲去。


“小仲,我两个身架子轻,跳起来狠命地跺!”陈余年的脸上笑呵呵的,对着郭仲呼喝着。


11月上旬的早晨。


晨光从东边缓缓升起,苍白无力地照耀着野鸭塘;南岸边衰黄的野草上,凝满了湿潾潾的秋露;晓风轻拂在人的身上,空气里已夹带了几许凉丝丝的寒意。


尽管累得腰酸背痛的,他俩个还是不服输地较起劲来。


高大爷在门外的凳子上坐下,也学着郭仲的口气说道:“屋里蛮大的,够你两个小把戏在地上滚十几个来回的了。


”还故意朝郭仲二人做出挤眉弄眼的样子。


原来是耙齿被糊住了,难怪木耙在泥土上打滑的呢!郭仲把地上的两只板凳拿到门外,对高婶喊道:“婶,屋里桐油味呛人,把小把戏【注:淮阴北面方言,是对幼童的别称。


】抱到门口来坐吧。


”高大爷将一只脚伸进水里,感知着水下的温度,却又立马地提起脚掌,嘴里还发出“嘶嘶”的吸气声,笑言道:“哈,水真凉,冻脚。


”说话间,双脚再往水塘深处慢慢地蹚去,一直走到汪塘当中。


几个人都被逗乐了,温馨的小屋门前充盈着快乐的笑声。


高大爷先将牵引绳在木耙上拴牢,又把盛了七八十斤泥土的草包压在木耙上,然后对郭仲二人说:“耙地的活儿略轻松一些,先用木耙在地里蹚两茬,蹚平了播种,播种后‘盖种’,就是用木耙在撒过种子的泥土上再蹚一茬的意思。


”水沟的南边是即将栽种的三亩山芋田,已经犁耕完成,正在筑山芋行子;沟北的地块接近四亩大小,尚未犁耕结束,等全部犁耕完以后再播种小麦。



高大爷和郭仲牵引着木耙,稳稳当当地向前走,凡是木耙经过的地方,那些土疙瘩块子几乎都被锐利的齿钉破碎开了。


南来北去的蹚一个来回,正好花去一锅旱烟的功夫。


一把铁锨插在泥土里,木质的锨柄笔直的竖立着。


既然是去请娘家人帮忙,自然要带上礼品过去,总不能空口白牙地叫人帮忙不是!高大爷和小年回去扛木耙,到现在还没过来。


郭仲觉得有点无聊,就坐到田埂上,脸对着苞谷地静静的出神。


郭仲坐在田埂上,心里默默地合计着。


祥和的家园 图片源自于网络……你的年岁?高大爷把幼童夹在胳肢窝下面,拉上高婶子,径直地回土坯房那边去了。


陈余年瞥了一眼郭仲说:“怎么样,我俩比划比划,看谁做得更快更老练?”高大爷坐在门前的小板凳上,嘴里叼了旱烟锅,一边抽旱烟,一边哄逗着笆斗窝子里面的幼童玩耍,脸上乐呵呵的;幼童仰起粉嘟嘟的脸,眨巴着晶亮的眼睛,望着从高大爷口鼻里飘向天空的烟雾,小嘴里发出“咿咿呀呀”地啼叫;高大爷这次花了血本,直接取出了压箱底的十多斤黄豆。


赶回老家后,求爷爷拜奶奶地寻遍了大半个农庄,耗去两天时间,好不容易才凑齐了三亩田山芋苗。


草庐外立面的用料为尺半长3寸厚的麦秸秆,按照由下而上的顺序,渐次逐层地披盖而成。


郭仲毫不示弱:“比就比,谁怕谁呢!”收获山芋 图片源自于网络四亩麦田开始播种了。


日影西沉。


正午时分,剩下的一亩多地也耙完了。


他俩舒展下筋骨,精赤着脊背坐在田埂上,一边就白开水咀嚼着干粮,一边享受着这难得的闲适时光。


02苞谷地边的悟想高大爷说:“那就戴好棉坎肩,别伤了肩膀。


小年你去挑两量子干净水来,预备口渴的时候喝。


”“还有我俩现在吃的玉米小麦,打哪儿来的?高婶子家的余粮都叫我俩吃了,她家也要陪我们吃山芋过冬天哩!”陈余年屈起两根手指头数落着郭仲说道。


在这里,农人家只在过大年的时候,才舍得吃上一两回饺子和白面馒头,那水饺皮和白面馒头用得可都是精细的小麦面面粉;至于说鸡蛋,家里的壮年人更是不舍得食用,专门拿来给幼童和年老体弱的人调养将息身体的。


系好了绳索的小号笆斗被高大爷背在身前,笆斗的上口高度跟他肚脐眼的高度一平,这样的高度正适合用手抓取笆斗里籽种,既不用低头看也不用弯腰。


“你又说沙土,都是粘土好吧,真是烂记性!”陈余年说罢,用脚底板照准了地上的一大块土疙瘩,狠狠地蹬踢出去。


一株株山芋苗被栽插到行子顶上。


这些藤苗的主藤干长度和筷子差不多,藤干较粗的一端埋入土里2寸半深,冒在土壤上面的藤苗有4寸高。


在苗棵顶部,有两根带着绿叶的枝丫,枝丫上的葱绿色叶片儿正在秋风中微微的颤动。


雨水量充沛的季节,河塘里蓄满了齐腰深的灌溉水和雨水,河水中生长着芦苇、菖蒲、野菱、河藕、和多种水藻类植物。


透过绿叶的隙缝,可看见水下游弋的小鱼和草虾,还能看见田鸡在绿叶上跳跃;河边的碧柳和刺槐上,落了许多的鹭鸶鸟、灰喜鹊和麻雀。


前段时间,包谷上的白胡子黄胡子颜色鲜艳的很,一转眼就变成了焦红色。


苞谷棵下面间种着一行行的秋毛豆,枝叶上挂满了胀鼓鼓的豆荚儿,那青绿的豆荚皮黄了大半,也快到收成的时候了。


高大爷当真不愧为一名播撒籽种的行家里手。


就见他站直了腰背,眼睛平视着前方,将他那宽厚的手掌探进笆斗里抓起一把种子,照准一个上斜的角度,均匀地地撒出了手里的籽种。


那撒出去的籽种呈扇形的弧线状飘散在了田地里,覆盖了约有5尺宽3尺6寸深广的这么大一片地。


眼看就要播撒麦种了,可是高大爷家里只剩下十多斤麦籽种,是留着给原已种下去的两亩多麦地补种子用的,还缺少60斤麦种凑不齐,怎么办呢?这“等米下锅”的滋味,可把高大爷夫妻俩愁坏了!唉,这桩桩件件、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在高婶子心里头搁着呢!高大爷赶紧制止住他俩的话茬,加重语气说:“你俩个再莫说这见外的话。


留下你俩,我跟你们婶子没后悔,背地里都没说过半句愧对良心的话,只盼你俩个日后能吃穿不愁!坐下,晚饭后我三人去屋后面辟块地筑地基。


”间或的,从茂密的芦苇间惊起几只野鸭,“呼啦啦”地扇动着翅膀往远天飞去。


这就是地地道道的耕种和收成的道理。


04“你住在哪里?”又蹚了几个来回,高大爷停下手中破碎土疙瘩的活儿,再换下郭仲,让他俩轮换着歇息。


郭仲赶紧戗回去一句:“是你又提及爹娘了!”顿了顿,又说道:“不过小年,我两个值了,但不知哪年才能报答高爷高婶的恩情呢。


要说眼下的劳苦也不算啥,主要是是我俩个以前做的少,慢慢的就习惯了。


”高婶子体恤人的很,担心他俩牵犁时磨破肩上的皮肉,就提前做了两副坎肩。


这两天夜里也没歇着,就着豆油灯的灯花,又是纳鞋底又是缝鞋帮子,紧赶慢赶地做好了两双布鞋,生怕郭仲和陈余年二人在堆土的时候,铁锨拐子把脚掌心磨烂了。


郭仲忙不迭地点头应承道:“爷婶就放心地去忙吧,我俩个就在地里做活,有空子再把冒在泥土上面的野草根子拔了。


”从青丝到垂髫陈余年望着郭仲头上和身上冒出的串串汗珠溅落在脚下的泥土里,打心眼里佩服郭仲的韧劲,却又担心郭仲给累坏了,便自己悄悄地加大了牵引木耙的力道。


山芋苗栽插的活儿由高大爷夫妇专门负责,每当栽插上一株山芋苗的时候,他们都会掬一捧细碎的素土撒在苗棵的根部,用以填塞土壤的缝隙。


也有点太细致认真了,活像在伺候什么宝贝一样!秋阳艳照的田园上,这间反射着淡金色毫光的草庐,从此遮挡住了外面的寒冬暑夏,遮挡住了外面的风吹雨打,成为了郭仲和陈余年二人心底的温馨家园!一夜无话。


如此地循环往复,行云流水,有如神助。


直看得郭仲和陈余年二人目瞪口呆,眼睛里只剩下在漫空里飞扬的麦粒儿!鸡蛋的另一个用途就等于是铜钱,可用它跟挑担子上门的卖货郎交换各样家用的什物,比如:大盐、糖精、针头线脑、纸钱、红对联、门神、挂廊儿,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郭仲和陈余年二人已经在草庐里整整忙活了两天。


等到花草虫鱼绝灭的时候“嗯,还是小年算得清。


真该死,我咋就算不透这笔糊涂账的呢?”郭仲悻悻地低下头去,不由的加快了手里挖土培土的速度。


03“等米下锅”这条空水沟,正是高大爷十天前开挖好的“日字形”沟网中间的那道沟,约有五寸宽七寸深的样子。


沟沿被修铲的笔直,沟底的浮土也铲除的干干净净。


又蹚了半个时辰,木耙的木齿钉在泥土上打滑,入不到土里去了。


高大爷停住脚步,弯下腰掀起木耙,郭仲低头一看,耙齿钉上缠满了许多的杂草根须和湿土,郭仲苦笑道:“怕是换不来多少。


你想啊,早前人家的麦仔种都撒下田二十多天了,就是担心发不齐芽儿,才留了几斤或是十几斤的仔种备用的。


”正是应了一句俗话:人多好种田!停顿一刻,高大爷忧郁地叹息道:“原来家里存着三口人吃的小麦,干瘪一些,估摸能吃到来年6月底,正好接上新收成的小麦。


这一回籽种就去掉了一笆斗还要多,一大家子五个人头吃饭,犯愁了。


”这时候,就听高婶子说:“他大爷,我早前几天在山芋田锄草,望见野鸭塘里的水浅了,浑水里翻起大匾大的一蓬浪花哩,不晓得是条什么大鱼?”确实,在这个以物易物的小农经济年代里,农人们一直维系着自给自足的生存状态。


而黄豆,作为一种稀缺的经济类农作物,它的流通价值堪比金钱,是乡里人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一致公认的硬通货!高大爷和高婶子俩个前后脚的走进柴门。


高大爷手里搬着张用榆木拼成的简易床铺,胳肢窝里夹着一张苇席;高婶子怀里抱着正在牙牙学语的幼童。


陈余年顺手抱过“小把戏”,去菜地边薅了一根毛茸茸的狗尾巴草,在“小把戏”晶亮的眼瞳前左右晃动着,直逗得他“咯咯”的笑个不停。


“哎,你说高大爷二人去这一趟能换来多少麦种?”小年把双手支楞在身后的田埂上,仰头看着天发问。


连续地坚持了三个晚上,每晚都辛劳到之夜时分。


今天就剩下一些绑扎、加固和清理的碎活,不知不觉间就忙活好了,连同南山墙上预留的门洞,也装上了一扇简易的柴扉。


凭手感播撒籽种的时候,眼光要一直地盯准前面的田地看,就连手掌心里抓了多少颗籽种,这把籽种能覆盖多大一片地,都是要心中有素的。


这就是在经年累月的耕种过程中累积的经验!你吃什么?郭仲挠了挠后脑勺,垂头丧气地走到陈余年旁边,一屁股瘫坐在田埂上,眼神顺着两块地中间的空水沟痴呆呆地往西边看。


“黄豆可是个宝啊,卖货郎上门时只认黄豆,其它的五谷杂粮就是不肯收。


晒干后的黄豆粒圆滚滚的,能换豆油芝麻油,能换豆腐千张,能换棉花布料,还能换牛皮筋弹弓和麦芽糖。


反正,什么东西都能换得来!”等到地老天荒终结的时候银色的秋月高挂在天空,映照得脚下白亮亮的。


等他俩缓过神来,赶紧跑去播撒过籽种的田地里查看,就看到每一块像高大爷手掌那么大的泥土里,几乎都落有2颗或者是3颗饱满的麦粒儿,比较均匀的分布着,这些麦粒儿,有的落在碎土的缝隙中,有的落在碎土的表面上。


你住在哪里?木耙耙地 图片源自于网络陈余年把竹篮没入水中用力拖拽,再迅即地提拉起水中的竹篮,就看到两条筷子长的草鱼【注:方言,就是鲫鱼。


】正在篮子里活蹦乱跳着!他用一只手着力地扣紧其中一条大草鱼,另一只手把竹篮高举过头顶,对郭仲惊喜地呼喊着:“哈哈,小仲快看,我逮到两条大鱼!”渔趣·喜悦 图片源自于网络难怪高大爷说,播好籽种后要用木耙在地里再蹚平一次,称作为“盖种”。


接下来,就等着老天爷快点降一场痛痛快快的秋雨了!高大爷用铁锨廓清了地上的枯草后,就同郭仲二人往框好了的地块里培土,每当培好一层碎土的时候,三个人都会在浮土上使劲地踩踏,这样就能让地基更加的密实。


“不能叫他俩总在柴禾堆里睡觉,害上关节病就不好了。


田里的重活累活也要搭配开来做,不能伤了两个小人的身子骨。


”高婶如此这般地嘱咐高大爷说。


“两个人拉木耙,一个人在木耙后面破碎大的土块,轮流倒换着来。


哪个跟我先上啊?”高大爷发问道。


下一样活儿是“压脊”,“压脊”的效用就是防风和防雨,自然是防止被大风吹翻了屋盖,以及防止雨水通过屋脊渗透进下面的房间里。


需采用长且韧性十足的红毛草跨越屋脊,密集而厚实地披盖住两侧的麦秸秆,并辅以泥浆地粘黏,将红毛草和麦秸秆的梢部,有机地的黏结成一个整体。


郭仲二人目送着他们离开,直到背着麦袋的高大爷,和怀抱着幼童、着竹篮的高婶子,他们的背影消失在庄口。


最新更新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必应地图 | 360地图 | 搜狗地图 | 神马爬虫| 蜀ICP备2025122018号-10

灵犀智能防火墙提供:前馈神经网络(Feedforward Neural Network),教育科技,母女姐妹淘/自然语言处理应用/特征提取理论,无极数据NICE/娱乐互动聊天机器人/Beta-VAE,提供全网热播:嵌入式系统:在设备中嵌入计算能力,使其能够处理数据和执行任务。,防火墙-灵犀智能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