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吨鸭绒从17万涨到58万_全球领先的中文百科全书

分类:区块链平台/ /995 阅读

最近一条消息让不少人捏了把汗:一吨白鸭绒的价格,从过去的17万元一路涨到58万元,鹅绒更是逼近百万。



羽绒服还没穿热,价格先“起飞”了。


社交媒体上,有人调侃“穿不起羽绒服,只能靠抖了”,也有人开始怀疑:自己花几百块买的“羽绒服”,里面到底有没有羽绒?回到最初的问题:羽绒服还能买吗?答案是肯定的,但要更聪明地买。


300元以下的真羽绒服确实存在,多为轻薄款、儿童款或库存清仓,只要符合新国标、绒子含量达标,就是合格产品。


真正该警惕的,是那些价格低得离谱、标签语焉不详、无法提供检测依据的“伪羽绒服”。


新国标GB/T 14272-2021早在2022年就已实施,明确将“含绒量”改为“绒子含量”,并规定低于50%的不能叫羽绒服。


可现实是,近三年全国抽检中,羽绒服不合格率仍高达25.6%。


2024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售抽查,近17%的产品不合格,其中六成问题出在绒子含量不达标。


有的产品检测下来,绒子含量几乎为零,填充的竟是粉碎毛、化纤甚至工业废料。


当一吨鸭绒涨到58万,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成本压力,更是一个行业走向成熟的阵痛。


价格终会波动,但信任一旦崩塌就难以重建。


所幸,有人正在努力把“看不见的绒”变成“看得见的信”。


这或许才是这个冬天,最值得期待的温暖。



与此同时,浙江平湖作为羽绒服产业聚集地,发布了全国首个质量分级标准,将产品分为A到5A级,依据绒子含量、蓬松度、清洁度等核心指标打分。


17家首批企业通过认证,产品实现“一件一编号”,检测报告公开可查。


这意味着,消费者不再只能靠品牌背书,而是能用数据判断一件羽绒服值不值这个价。


这场变革的本质,是从“拼价格”转向“拼透明”。


过去,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中被动选择;现在,越来越多企业开始用真实数据建立信任。


波司登设立“原创严选专区”,集中展示高蓬松度、高绒子含量的合规产品;平湖商户建议消费者反季购买,既能避开旺季高价,又能拿到源头直供的真品。


行业自律也在加强,中国服装协会发布倡议书,要求企业杜绝“以丝代绒”,完善售后保障。


面对混乱,行业并非无动于衷。


一场由内而外的变革正在发生。


2025年,中国羽绒工业协会联合技术企业推出“全球羽绒追溯系统”,波司登等数百家品牌率先接入。


每一件羽绒服都有了“数字身份证”——扫描吊牌二维码,就能看到羽绒来自哪个养殖场、经过何种清洗工艺、第三方检测报告是否达标。


从源头到成品,全程可查,数据上链,造假难度大大提升。



当然,挑战仍在。


回收羽绒、植物基保暖材料等可持续替代方案尚未规模化应用,行业仍高度依赖天然羽绒供应。


但方向已经清晰:靠模糊标注和低价倾销抢占市场的时代正在终结,靠品质、透明和责任赢得用户的模式正在兴起。


电商平台成了重灾区。


宁夏2025年一次抽查,电商平台不合格率高达33.3%,是实体店的近十倍。


许多低价羽绒服用“通版吊牌”“模糊标注”逃避监管,消费者看到“含绒量90%”以为捡了便宜,结果买到手的是一按就塌、摸着扎手的“胶水绒”。


这些产品成本极低,却打着羽绒服的旗号,严重透支了市场信任。


这波涨价背后,是养殖规模缩减带来的原料紧缺,也是一场行业洗牌的前兆。


但比价格更值得关注的,是羽绒服市场长期存在的乱象——飞丝冒充羽绒、标签虚标含量、执行旧国标误导消费者。


一边是真羽绒“一天一个价”,一边是低价羽绒服满天飞,消费者究竟该信谁?下次选购时,不妨记住三个关键:看执行标准是否为GB/T 14272-2021,查绒子含量是否明示,扫二维码能否看到检测报告。


一摸、二按、三闻,再加一步“四扫码”,就能避开大多数坑。


最新更新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必应地图 | 360地图 | 搜狗地图 | 神马爬虫| 蜀ICP备2025122018号-10

灵犀智能防火墙提供:前馈神经网络(Feedforward Neural Network),教育科技,母女姐妹淘/自然语言处理应用/特征提取理论,无极数据NICE/娱乐互动聊天机器人/Beta-VAE,提供全网热播:嵌入式系统:在设备中嵌入计算能力,使其能够处理数据和执行任务。,防火墙-灵犀智能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