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AI媒体创作/ /1359 阅读
2025年11月,演员韩雪的直播间因一款单价12.9元的棉拖鞋登上热搜。
这款标注“加厚加密防滑大底”的日用品,与她早年自述的“军区大院长大”“童年坐私人飞机”等精英人设形成强烈反差。
数据显示,该商品单场销量已突破6000双,连带5.9元的洗脸三件套售出超9.5万件。
这场看似简单的“明星带货”,实则暗含对当代消费文化、明星身份认知与商业逻辑的深层解构。
韩雪的直播争议,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当代社会对明星角色的复杂认知。
当“12.9元棉拖”成为打破圈层的利器,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一种新型明星生态的诞生——在这里,人设可以流动,精英能够“下沉”,而商业与真诚的边界,将在无数次直播试错中不断被重新定义。
韩雪的“高冷女神”形象长期被符号化:从《声临其境》中英文切换自如的配音女王,到综艺中“不拍吻戏”的原则派,其公众形象始终与“精英”“贵气”绑定。
此次直播选品却瞄准下沉市场——棉拖鞋与洗脸巾的单价甚至低于一线城市便利店均价。
韩雪的案例并非孤例。
2025年直播电商数据显示,明星带货客单价低于50元的商品占比同比上升37%,其中“明星+日用品”组合的转化率比奢侈品高4.2倍。
这一趋势折射出三个行业变革:传统明星直播依赖高客单价商品抽取佣金,但韩雪模式证明:低价刚需品可通过规模化销售实现盈利。

以本次棉拖鞋为例,供应链压缩成本至4-6元/双,叠加明星背书溢价后仍保持合理利润空间,而9.9元洗脸巾的“防滑发箍”配件设计,更通过功能叠加提升附加值。
韩雪直播引发的争议,本质是公众对明星角色的矛盾期待投射。
大众既享受明星带来的娱乐价值,又期待其展现“普通人”一面。
正如网友所言:“看她蹲着试拖鞋,终于不用踮脚仰望了。
”这种心理补偿机制,使低价带货成为明星与公众的情感连接纽带。
韩雪的棉拖鞋直播,可视作明星身份重构的标志性事件。
传统影视作品中,她塑造的多是“冰雪女王”式角色;而在直播间,她褪去表演光环,以“产品体验官”身份与观众对话。
明星带货的本质是消费符号的再生产。
韩雪将“高冷”转化为“可信赖”,把“精英”降维为“生活家”,这种符号转换不仅没有削弱其影响力,反而通过真实场景触达更广泛受众。
当明星从“作品创造者”转型为“商品推销员”,公众对其公信力的要求愈发严苛。

韩雪团队选择提供“7天无理由退货+晚发即赔”服务,正是对品控焦虑的主动回应。
但长期口碑仍需依赖产品质量,毕竟“翻车”的代价可能是多年积累的公众信任过往明星带货翻车多因“精英人设与产品调性冲突”,而韩雪的反差营销反而激活用户情感认同。
直播间里,她坦言“物质条件与普通人无差”,这种“去神话化”叙事恰好契合对“真实感”的集体诉求。
另一部分舆论则质疑其动机:“八位数珠宝说不要就不要,转头卖12块拖鞋像过家家?”这种割裂感源于公众对明星消费行为的固有认知——当“不缺钱”的人设遭遇低价商品,容易触发“剧本营销”的怀疑。
但细究其选品逻辑,棉拖鞋与洗脸巾均属高频刚需品,与明星过往代言的奢侈品形成互补而非替代,实为精准切入家庭消费场景。
部分消费者认为,韩雪主动打破“明星特权”滤镜,以“一杯奶茶钱”的消费门槛拉近与普通人的距离。
直播间里,她反复强调“防滑测试亲自踩过”“面料比普通拖鞋厚两倍”,这种具象化描述消解了明星与产品的距离感。
正如网友评论:“她蹲在地上展示鞋底的模样,比任何广告词都真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