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电商/ /642 阅读
"这是我妈的救命钱啊!"5月23日,广州白云区永平派出所门口,62岁的陈阿姨攥着皱巴巴的缴费单哭瘫在地。
三个月前,她把养老积蓄12万交给"广州德群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换来一纸"包办社保"的承诺书。
如今,公司大门紧锁,业务员集体失联,只剩墙上"诚信经营"的牌匾在风中摇晃。
情感绑架:业务员每天发养生短信,甚至上门帮老人做家务"他们像传销一样培训话术。
"前员工小王(化名)向记者透露入职内幕,"每天早会背政策,教我们怎么忽悠老人:先说社保局有关系,再强调'再不补缴就退休不了',最后抛出'限时优惠'。
"小王展示的工作手册上,密密麻麻记着"攻单话术",其中一条用红笔标注:"必须让老人觉得占了便宜"。
破局之道:给养老钱加上"安全锁"随着调查深入,一个触目惊心的真相浮出水面:仅5月以来,广州就有6家同类公司爆雷,受害者超千人,涉案金额破三千万。
这些公司如同蝗虫,专挑临退老人下手,手法如出一辙:制度之殇:为何养老钱成了唐僧肉?记者暗访:空壳公司如何织就天罗地网?精准筛选"肥羊":通过医保系统数据、社区活动名单锁定目标制造政策恐慌:谎称"2025年取消补缴窗口期"更令人心寒的是,受害者中不乏"熟人杀熟"。
天河区的廖女士就是被前同事拉下水的。
"她说自己表姐在德群当主管,补缴15年社保只要8万,比正规渠道便宜三万。
"直到公司跑路,廖女士才惊觉表姐也填了12万进去,姐妹俩在派出所抱头痛哭。
在德群公司原址,物业贴出的告示揭开冰山一角:这家2024年4月才注册的公司,租约刚满就卷款跑路。
更蹊跷的是,相邻楼层竟藏着三家同类公司——"广州艺嘉""广州一米""广州骏宝",如今全部人去楼空。

此刻,派出所门口的受害者登记队伍仍在延长。
他们中有人攥着降压药,有人带着尿袋,但更多人只是默默攥着泛黄的缴费单,就像攥着最后一点尊严。
我们不禁要问:当骗子把算盘打到老人的养老钱上,这个社会的良心不会痛吗?第二,物业监管睁只眼闭只眼。
记者获取的租赁合同显示,物业仅收取每月2万租金,从未核查公司资质。
"他们每次交租都准时,我们哪知道是骗子公司?"物业经理王某如此辩解。
连环爆雷:社保骗局背后的黑色产业链这起案件撕开了三大监管漏洞:记者在派出所见到惊人一幕:登记簿上密密麻麻记着237名受害者信息,金额从1.8万到15.6万不等。
58岁的张叔颤抖着翻开手机相册,合同照片里"咨询服务费"五个字刺得人眼眶发酸。
"他们说在白云区开了七年,有政府关系,补缴社保跟去菜场买菜一样简单。
"在深圳,一场静悄悄的变革正在发生。
南山区推出"银龄守护计划",由社区网格员上门为临退老人讲解政策,并开通"社保直通车"服务,老人凭身份证即可在社区办理补缴。
该计划实施半年,成功拦截17起诈骗案。
百人受害群像:养老钱变"打水漂"现场记者手记:别让夕阳红变成"夕阳劫"第一,工商登记形同虚设。

天眼查显示,德群公司注册时仅需5000元验资,经营范围赫然写着"社保代理服务"。
而根据《社会保险法》,个人社保补缴必须由本人向社保局申请,中介机构根本无权代理。
"要根治这类骗局,得用魔法打败魔法。
"广东省政协委员林女士建议,"一方面,建立'社保补缴白名单'制度,在官方平台公示合规渠道;另一方面,对空壳公司实施'一次失信终身禁入',让骗子无处遁形。
"伪造官方背书:在办公室挂满"社保定点单位"假牌匾"他们比亲儿子还贴心。
"越秀区72岁的黄伯含泪展示聊天记录,业务员小李连续三个月每天嘘寒问暖,直到骗走他14万积蓄。
"他说要认我当干爹,转头就把我拉黑。
"第三,政策宣传严重缺位。
广州市社保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咨询补缴政策的老人中,63%误信中介谎言。
而官方热线12333日均接听量仅2000次,远不能满足需求。
采访结束时,我遇到一位拄着拐杖来报案的老人。
他颤巍巍掏出珍藏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老泪纵横:"我当了半辈子教师,没被学生骗过,倒让几个毛孩子把棺材本卷走了……"。
